现在我们的教育场所,叫做school,教育形式,叫做education,老师叫做teacher,学生叫做student。
老师不是古代的“师”。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,现在的老师不传道。学生不是古代的“生”,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如果学习,一开始就带有目的,那么这将不是幸福的开始,而是痛苦的开端,更别说发挥什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。都不喜欢了,厌烦了,怎么可能还有兴趣平时去花时间学习?还不如玩个游戏,看个动漫消消愁。
所以,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应当做好引导,将学习变做兴趣而不是达成目的的工具。下面我们来说说——到底,中国人的创新力去哪儿了呢?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。
01 读书要读原典,不要把目学变成耳学
原典是目学,用自己的眼睛看。耳学,是看别人改编的或是再创作的,这用眼睛看来的其实却是从别人那里“听”来的。
举个例子,我们经常能在综艺节目上看到大家玩游戏。写一句话,让嘉宾们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,到最后多多少少都会产生错误,或者完全变调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所以说,真正的知识与道理,还得靠自己去解读。别人读出来的,本来就狭隘了,你再想从上面推陈出新,只会越走越窄。或者别人讲的与你的观念相悖,也许你就错过了一本你可能会喜欢的原典。
不要怕孩子年龄太小,或是如何,古代孩子6岁几乎就能看所有的书,现代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?看不懂了,所以才会去学!
02做到真正的一对一教学
西方——世界有统一的规律,那么学生也就有统一的规律。把统一的世界规律教给统一的学生,所以要有教材,要一对众教学,要套公式,要考试有标准答案。
东方——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,那么学生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律。把变化的世界教给差异的学生,所以不能用教材,要靠老师,要一对一教学,要学生学会对付各种可能性,答案因人而异,因事而异,因时而异。
这就是文明的差异,没有谁对谁错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今天,我们要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——有这样两种相反的教育模式存在,这不是人类之福吗?我们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受益。
不过我真的想说,还是中国的教育高明些。
教育体制已经基本成型,几乎不会再有改变,或者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,缓慢产生变化,那也得是非常久远的以后。
所以说,这一点现在只能从家长入手。
一对一教学,说的是差异化教学。孔子说,因材施教,是建立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的。只有了解学生的一切,才能给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。如果说,还有谁最关心自己的孩子,最了解自己的孩子,那么答案只有一个——是父母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举个例子:在古代私塾,哪怕是双胞胎兄弟二人,头一天一起入学,第二天,两个人就不一样了。一个人性急,就读《中庸》吧。一个人性慢,就读《孟子》吧。学习的内容不同、教法不同、进度不同、考试的标准也不同。这就是一对一教学。
文明发展到如今,要读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,没有人能把所有的书都读一遍。所以说我们得有选择性的学习——适合自己的,就是最好的。
03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
学习,是为了自己,而不是为了别人,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。
古代老师面授课程的第一步是授书。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,从学生的角度,叫“上书”。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,所以叫“上书”。
授书(上书)又分三个小阶段:
第一个阶段叫“点书”,就是学生拿着书,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,教给先生,先生给他点出句读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第二个阶段,叫“读书”,就是先生范读,学生跟着读,一句一句地模仿。
第三个阶段,教“讲书”,就是先生要讲解。
完成这些内容并不需要多长时间,可能也就10几分钟吧。因为学生是自学为主的,老师只引导、点拨。这没有什么,只要从小形成习惯就好了。学习的效果怎样?反正寿先生培养出了鲁迅。
现在我们的教学,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保姆。不厌其烦地讲啊讲啊,学生都理解的,还在讲,浪费时间,也浪费老师的精力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一天的学习内容,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。这个进度,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,可是您算算,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,就按一天一百字,一年就是三万字,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,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。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!此外还有泛读,泛读是私塾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色。
04学习一定要学会复习
复习,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。不断地滚动,不断地重复。
古代老师面授课程的第二步,是背书。学生下去自己复习,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,还包括典籍的注疏,和老师的讲解。其中有些是要背过的,有些是要理解的。
第三步,叫复讲。这又是中国教育天下第一的秘诀之一。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,举手告知,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,要检查。检查通过,就可以再次上书,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。那么什么是复讲呢?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?不是。是学生讲!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,请你再复述一遍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这招太毒了!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?就是能讲给别人听。认真听课不保险,认真做笔记更不保险,猛背也不保险。什么才是真掌握了?就是能教别人了。
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。三四岁的时候,刚开蒙,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,是他可以复讲的。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,慢慢增加难度,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。就这样下去,一直到成人,不得了的。
05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
试想,你听一堂课,后面没下文,和后面要考试,你的听课态度就不同。如果是后面要复讲,你的听课态度又怎样?那真是生怕漏下了一句,而且一定要理解,不理解没法讲啊。脑子高速转着,不断把老师讲的重新组织起来,马上就能发现疑问,因为到那儿自己讲不下去啊,于是就问老师,——这样的学习,才是高效率的,因为是自觉的。
06孩子的创新在哪里,要怎么培养?
钱学森先生曾问总理:“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?”于是大家就喊创新。
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能力!现在到处都在说“创新”,弄个城市精神也有“创新”。要知道当喊出一个口号的时候,一定是缺那样东西的时候。到处喊“创新”,就是因为中国到处缺“创新”。同样的道理,西方教育喊“个性”、“差异性”、“创造性”、“想象力”,就是因为他们缺这些个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我们古代的教育,一直喊“规矩”、“道理”、“次第”,因为我们缺这些个。我们的教育,太富有创新性了,所以也从不谈创新。
第一点,新从哪里来?从温故来。
子曰:温故而知新。它表示三层涵义:温故和知新是两件事、先温故后知新、温故了就一定要去知新。你觉得这是谬论吗?可是伽达默尔也这么说。20世纪西方哲学的最后结论:所有的创新,都来自对传统的重新解释。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,重经典,重基础,重传统。
今天的中国为什么缺创新能力?答案一目了然。
第二点,切磋和讨论,是创新的重要途径。
古人是非常重视辩论的。《论语》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”就是会讲。会讲最后,老师点评,这是一位老师主持的会讲。在官学和私学书院,常有两三位老师共同主持的会讲。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形式。因为老师们之间,意见并不一定统一。看老师们之间互相辩论,学生又参与讨论,这种思想的激荡,是一种巨大的享受。它所达到的学习效果,也是巨大的。
![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 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哪儿去了?读完就知道]()
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,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,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。史载,随着会讲的热烈进行,学子们左右逢源,茅塞频开。台上台下的辩论曾连续三昼夜不辍。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,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。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,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。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。
看完这些,我想不论是谁都能得到很大的启发。创新不是靠喊,而是靠培养,靠习惯;学习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是日积月累,不要揠苗助长;学得好或者学得不好,得看学习习惯。
老师是师,父母也是师。事事不要干预太多,作为一个长者,要学会的是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灌输。
学习是,其他也是。